close

20130519-1星期日沒得逛3

拉法葉,也是著名的朝聖地,抵達此站,真是雀躍!而在巴黎地鐵站不時看到搬著推車上上下下的父母,感覺西方父母真的特別勇於帶孩子旅遊。

20130519-1星期日沒得逛

結果結果,竟然沒開,我從沒想過有百貨公司周日休假的,他們也太不愛賺錢了吧!不只如此,連附近的店家也都跟著休,好吧,巴黎人,你們連賺錢也要耍浪漫就是了。

20130519-1星期日沒得逛1

20130519-1星期日沒得逛220130519-2迦尼葉歌劇院+芳登廣場2

而老公在巴黎看到蘋果旗艦店的興奮感可能就像我看到拉法葉吧!

 

P1300354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玩具反斗城賣的垃圾車是綠色了。

好吧!今天逛街之旅無緣,只好乖乖走景點。

 

P130036620130519-2迦尼葉歌劇院+芳登廣場IMG_7561  

加尼葉這設計師真的是天才,尤其之後又在其他地方見到他的介紹,便更敬佩。而第三張照片那群手拿文件的人則令我極為反感,他們很常出現在各大景點,甚至最後一天還有遇到。起頭都會問是否會講英語,因為之前在網路上有看到叮嚀說這些都是詐騙手法,所以我們通常都不搭理,而這次他們其中竟有人圍過來勾勾纏,甚至還摸了我的頭髮,感覺好不舒服也好生氣呀!這算是在巴黎玩的一個不開心小插曲吧。

1.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別名 : 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
1858 年:拿破崙三世差點被暗殺。他怪罪原來的歌劇院暗藏在不容易部署警力的小巷裡,決定把興建歌劇院放進他的大改造計劃裡。拿破崙很看重這個歌劇院,所以同時要求建一條從他住的杜勒麗宮到歌劇院的超大馬路,就是歌劇院大道(Avenue de l’Opéra,他要求這條路必須建得很寬大,就是為了防止有人想再暗殺他)。

1860 年 12 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案,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作品脫穎而出,不過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跟他競爭的維奧萊勒杜克是當時皇后歐仁妮(Empress Eugenie)的好朋友,所以皇后曾很不客氣的問他:「你設計的這是什麼東西?不是古典風格,也不是路易十六的建築樣式」,加尼葉則很大膽也很篤定的回答:「這是拿破崙三世的風格!」。 

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興建。在地基下挖到羅馬時代的採石場,造成地下水滲入整個基地,淹水成一片湖泊,Gaston Leroux 著名的「歌劇魅影」裡勞爾子爵在地下室發現湖泊和洞窟,靈感就是來自此。
1870年: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歌劇院停工。
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超過4700萬法郎。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
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劇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歌劇院面積11,000平方米,共有2,156個座位,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劇院前廳的廊柱間,陳列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銅像,如莫扎特和貝多芬。內部有交錯的走廊、樓梯井、休息室和平台供人們在演出間隙進行社交活動。建築風格華麗,裝飾著精美的色彩繽紛的大理石橫樑、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其中很多是希臘神話中的神肖像,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這種折衷了古典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樣式,後來常被稱作第二共和風格或拿破崙三世風格。據說歌劇院正式開幕時,加尼葉被要求要買門票入場(因為當時已經換了對拿破崙三世並不認同的新政府)。

20130519-2迦尼葉歌劇院+芳登廣場120130519-2迦尼葉歌劇院+芳登廣場3  

這是個貴氣的廣場,事後聽說黛妃最後一晚用餐的麗池酒店也在這附近,若當時知道,我應該會特別留意是哪間吧!並試著去感受一下,她那晚的心情。無論人幾歲離開人世,真的都要讓自己少留些遺憾。

2.芳登廣場Place Vendome(別名:凡登,方登)
廣場的建築設計師是于勒阿爾端鈢薩爾(Jules Hardouin-Mansard, 1646-1708),1702年奠基,1720年廣場規模形成。位於全球知名的高級珠寶廣場,有十七世紀法國式建築物的婉約氣氛,周圍的建築整齊劃一,底層開有大型拱門,上有三角楣飾,屋頂有老虎窗。廣場長224公尺,寬213公尺,周圍的建築物都具有歷史性,像十一、十三號為法務部所在,十二號是蕭邦結束其三十九歲一生的地方,廣場南面是聖魯茲教堂,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大師柯奈之墓地也在這裏。

 

P1300409

P1300392

3.芳登紀念柱
坐落在廣場的中央,由拿破崙皇帝下令建于1810年,是模仿羅馬的特拉真(Trajane)柱修建的,柱高44米,用法國軍隊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由奧地利和俄羅斯繳獲的1250門大炮鑄成425片銅片,上面的螺旋形圖案描繪著拿破崙征戰的諸多場面,頂上立著拿破崙•波拿巴的銅像。
※奧斯特里茲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時期一場著名戰役。73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奧斯特里茲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6000名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奧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法蘭茲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20130519-3杜樂麗花園+Paul+杜樂麗凱旋門+Amorino20130519-3杜樂麗花園+Paul+杜樂麗凱旋門+Amorino1IMG_7592P1300428P1300450P1300451P1300453P1300456P130047220130519-3杜樂麗花園+Paul+杜樂麗凱旋門+Amorino320130519-3杜樂麗花園+Paul+杜樂麗凱旋門+Amorino2  

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真的是又美又愜意。的確,這樣的好地方,若只開放給少數人,那就可惜了。

4.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1559年7月:瓦盧瓦王朝國王亨利二世駕崩。
1564年:其妻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后決定與兒子弗朗索瓦二世將住所從巴士底附近遷移到羅浮宮,並在此建造新皇宮,並根據家鄉佛羅倫斯的風景設立庭園。她從佛羅倫斯僱用園林設計師來設計一座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庭園,並有噴水池、迷宮與一座用動植物彩陶來裝飾的石窟。杜樂麗花園完成後長500公尺,寬300公尺。它被六條小巷子分割成許多長方形的區域,並種植著草皮、花圃與樹木,甚至擁有廚房花園與葡萄園。杜樂麗花園是當時巴黎最大且最美麗的花園。王后在此舉型豪華宴會宴請英格蘭女皇伊莉莎白一世所派遣的大使,及女兒瑪格麗特與亨利四世的結婚典禮。
1588年:亨利三世在被迫逃離巴黎,於是花園年久失修。
1589至1610年:亨利四世與園丁克勞德•莫勒(Claude Mollet)重整花園,建造了覆蓋長廊的花園,並種植了與小巷子平行的桑樹,他希望在那裡能養蠶並開始法國的絲綢工業。他還建立了一個長方形底部(長65公尺寬45公尺)的噴泉,一個被稱為莎瑪麗丹(La Samaritaine)的幫浦提供水源,它於1608年已建立在新橋上。
1610年:亨利四世逝世後,九歲的路易十三是杜樂麗花園的新主人,花園成為他的大型遊樂場,他也在這裡打獵及飼養動物。
1662年:路易十四在為慶祝第一個孩子出世,在杜樂麗花園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後來這個地方被稱為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
1664年:路易十四命令園林設計師勒諾特(André Le Notre)重新設計杜樂麗花園的花壇和桔園。勒諾特的祖父皮爾勒諾特是瑪麗•德•美第奇的園丁,而父親也曾是杜樂麗花園的園丁。勒諾特立刻將杜樂麗花園轉變成法國式花園(Garden à la française),他在沃勒維孔城堡﹝Chateau de Vaux le Vicomte﹞首次嘗試這種風格,後來的凡爾賽宮則是他最成功的設計。
1667年:在法國詩人夏爾•佩羅(《睡美人》等著名童話故事的作者)的要求與士兵及乞丐的期盼之下,杜樂麗花園首次對外開放,成為法國首座對外開放的皇室庭園。


在路易十四去世後,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成為杜樂麗花園新的主人,當時因為法國宮廷已移往凡爾賽宮,所以花園已被遺棄將近四十年。


1719年:柯塞沃克(Antoine Coysevox)從馬爾利的國王住所搬移大型雕像放置在花園的西邊入口。
1780年: 公共廁所則在設立於杜樂麗花園中。
1783年12月1日:亞歷山大•凱薩•查爾斯(Alexander Cesar Charles)與羅伯特兄弟於此完成熱氣球升空的測試。花園裡也出現小吃攤,椅子只需要少許多租金。

1789年10月6日: 法國大革命展開後,國王路易十六前往杜樂麗宮。除了下午以外,杜樂麗花園並未向公眾開放。花園的一部分被賦予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作為她的私人用途。在路易十六企圖逃離法國失敗後,對於這個皇室家庭的監視情況隨之增加。
1791年9月18日:皇室被允許在晚上於公園裡散步,當時正舉行慶祝法國新憲法成立的宴會,公園裡的小巷子都被燈籠構成的金字塔所照亮。
1792年8月10日:一群暴徒在衝進皇宮,國王的衛兵在花園被他們追逐及屠殺。
1794年:在國王權力被解除與消滅後,杜樂麗花園成為新法蘭西共和國的國家花園。新政府指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與聖予貝爾來重建花園。他們設計了羅馬式門廊,紀念性門廊,圓柱以及其他的古典裝飾物。大衛和聖予貝爾的計畫従未完成。今天遺留下來的是兩個室外討論區,位在花園中央的兩個池塘附近,由許多雕像裝飾的半圓形低牆。雖然大衛的計畫沒有完成,不過大量的雕像從皇室住所被帶到花園裡展示。

1794年6月8日,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為了榮耀最高神祇,在杜樂麗花園裡舉行儀式,佈景與服裝設計則是由雅克-路易•大衛來負責。經過聖歌讚美儀式後,羅伯斯比爾放火燒毀一個代表無神論、野心、利己主義和虛偽無知的人體模型,並展示一座智慧雕像。
19世紀,杜樂麗花園是一般巴黎人放鬆心情、聚會、散步、娛樂、享受新鮮空氣與綠地的場所。
1800年2月19日,拿破崙一世搬進杜樂麗宮,並且開始改善內部以成為皇帝住所。一條新的街道穿過羅浮宮與卡魯索廣場之間,並建造圍牆圍繞在庭院四周,他還建立了一個小凱旋門,風格仿照羅馬的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凱旋門,位於卡魯索廣場中央,作為宮殿的正門。

1801年,拿破崙一世下令在杜樂麗宮北側建造一條新的街道,通過瑪麗德美第奇興建的騎馬學校和馬廄,以及法國大革命期間關閉的貴族的私人花園與修道院。為了紀念拿破崙一世在1797年的勝利,這條街道被稱為里沃利街。拿破崙一世也修改花園內部的設計。他繼續在花園舉行軍事遊行,並舉辦宴會活動,包括他在1810年4月2日舉行自己的婚禮,迎娶瑪麗•路易莎。在拿破崙一世失勢後,杜樂麗花園曾短暫的被奧地利和俄羅斯士兵所佔領。新國王查理十世恢復君主制,並在花園裡慶祝聖查爾斯節。

1830年,經過短暫的法國七月革命,新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成為杜樂麗花園的主人。他想要在花園裡創造一個私人花園,於是杜樂麗宮前端的一部分被用圍籬與花園其他部分切割開來。

1852年,經過短暫的另一場革命(二月革命)後,第二共和的統治結束,拿破崙三世成為杜樂麗花園的新主人。他在花園裡設計花壇、植物與新的雕像來裝飾他的私人花園。為了他的兒子拿破崙•歐仁•路易•波拿巴,他在1859年將花園的一部份闢為操場。當皇帝不在巴黎時(通常是從5月至11月),整個花園,包括他的私人花園和運動場在內,是完全對外開放。
1870年,路易•拿破崙皇帝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並遭到德國人俘虜,巴黎公社順勢在巴黎起義。後來法國政府軍攻入巴黎,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於是下令焚毀巴黎的主要建築,包括杜樂麗宮與羅浮宮。

1883年,被燒毀的杜樂麗宮被拆除,宮殿的原址則成為杜樂麗花園的一部分。

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杜樂麗花園裡充滿了公眾娛樂活動:雜技、木偶劇院、檸檬攤販、搭船與騎驢活動,也有販賣玩具的攤販。

1900年夏季奧運會期間,公園裡舉辦了擊劍項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園裡的雕像被沙袋包圍,兩枚德國發射的遠程砲彈在1918年墜落在花園裡。在戰爭爆發期間,手球(Jeu de paume)運動場變成美術館,而美術館的西邊則用來展示克勞德•莫內的畫作《睡蓮》。位於花園西端的橘園美術館則逐漸成為當代西方藝術的展示場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手球運動場被德國人當作為放置他們盜竊或沒收而來的藝術品倉庫。

1944年:解放巴黎時,花園裡發生許多戰鬥。莫內的畫作《睡蓮》在這次戰鬥中受到嚴重的破壞。

1960年代:幾乎花園裡所有的雕塑都可以追溯至18或19世紀。

1964年-65年: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任命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將卡魯索廣場周圍的19世紀雕像移走,更換成阿里斯蒂德•馬約爾的當代雕塑品。
1994年:法國總統法蘭索瓦•米特朗在推行大羅浮宮計劃,於是比利時景觀設計師雅克•維爾茨(Jacques Wirtz)重建杜樂麗花園,並在廣場上新建一個迷宮。

1998年:雅克•席哈克總統的命令下,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亨利•勞倫斯(Henri Lawrence)、亨利•摩爾、里西埃(Germaine Richier)、奧古斯特•羅丹及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的現代雕塑作品被安置在花園裡。在2000年又增加了一些在世藝術家的作品。

P1300458

P1300461

P1300464  

 


5.杜樂麗凱旋門L'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別名:騎兵凱旋門,小凱旋門,卡魯索凱旋門)
拿破崙為慶祝一系列戰爭勝利,於 1806 至1808 年間所建。本來是杜樂麗宮的主要入口,然而法國大革命期間,杜樂麗宮被燒毀,只留下杜樂麗花園和小凱旋門這兩個遺跡,而今穿過騎兵凱旋門後,便是杜樂麗花園的入口。 凱旋門流露強烈羅馬風格,與戴高樂廣場上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一樣,都是以拿破崙盛世和戰爭為主要題材,但規模較小,頂端不像大凱旋門可以上去,惟上面卻有騎兵的雕像。兩側分別是八根科林斯石柱,門前門後有 6 個浮雕,門楣正中是 8 個拿破崙時代的士兵,中央的拿破崙的雕像是後來加上去,用以歌頌拿破崙。門的頂端有四匹從義大利聖馬可教堂搬來的奔馬雕像,原物於1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的是複製品,旁邊更有鍍金的和平和勝利女神。

 

P1300497

P1300510

P1300511  

精美的噴泉也賦予此處美麗,很難想像以前曾經血腥過。

6.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曾名:路易十五廣場,革命廣場)

由當時君臨天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XV)下令營建,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集權統治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裡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是一個由護城河環繞的八角形,面積約8.4萬平方米,廣場上充滿了雕塑和噴泉。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在廣場北側的皇家路兩側,當時興建了兩座式樣相同的壯麗的大廈,它們能列入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建築實例之列。最初它們都用作政府機構,東側的一座用作法國海軍部,但是西側的那座在建成之後不久即開設了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至今仍在營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時光,並學習鋼琴課程。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德國佔領軍總部。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廣場也改名革命廣場(Place de la Révolution)。當時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成員接受款待,在廣場觀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著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廣場立起了斷頭台,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名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被處決。其後包括皇后瑪麗安托瓦耐特(Marie-Antoinette)等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斷頭臺據說還融匯了被它砍斷脖子的國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設計是為了“以人道主義精神,迅速、無痛地處決死囚”。路易十六這位末世君王在為斷頭臺的設計出謀劃策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他也正是在為自己設計死亡方式。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大名鼎鼎的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也是個法國歷史上極具戲劇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對極刑而辭去法官職務,後來在大革命時期又是他強烈主張以極刑處死國王路易十六世。處死路易十六後,他不再滿足于對王黨分子的審判,一切不能與之保持絕對一致的人都成為了他清除的對象。丹敦(Danton),就成了這場清洗運動中對羅伯斯庇爾來說最具價值的犧牲品。同樣在羅伯斯庇爾的主張下,這位當時新共和國政府首腦于1794年4月5日在協和廣場上被處死。1794年夏天,在一個月內處死了超過1,300人。1794年8月,為法國大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羅伯斯庇爾最終也被推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臺。曾經有一段時期,牛群行至協和廣場就停下而再也不肯向前,原因是濃重的血腥氣驚擾了食草的牛兒。一年後,當革命變得較為溫和時,從廣場上移走了斷頭台。在1795-1799年的督政府時期,這座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作為在法國革命的混亂之後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態 。在19世紀,這座廣場又曾經更名數次,但是最終還是定名為協和廣場。在1835至1840年之間,協和廣場上又被添置了兩個場景宏大的噴泉和一些裝飾華麗的紀念碑。紀念碑以船首圖案裝飾,是巴黎城的象徵。兩個噴泉則是著意體現當時法國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運技術。實際上這兩個噴泉只是羅馬的聖彼得廣場(laPlaceSaint-Pierre)噴泉的協和廣場仿製品,廣場的北邊是河神噴泉(LaFontainedesfleuves),海神噴泉(lafontainedesmers)則位於與之對應的廣場的南邊。廣場周圍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

P1300500

P1300513

這幅畫面真的很有歷史性。

7.方尖碑L'obelisquedeLouxor

方尖碑曾經豎立在盧克索神廟的入口處。1829年,鄂圖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把3300年歷史的盧克索方尖碑送給法國方尖碑為一紅色花崗岩柱,碑身的古象形文字記載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及三世法老的事迹,碑高23米(包含基座),重達250公噸。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運送它並不容易,在基座描繪的圖,解釋著用來運送的機械裝置。方尖碑在1833年12月21日抵達巴黎,1836年10月25日,法王路易菲利浦將它豎立在協和廣場的中央,他把這座方尖碑當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黨之間政治中立的象徵。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建於方尖碑豎起於廣場的同時。因為原始的尖頂遺失了(據信是西元前六世紀被偷的),1998年法國政府在方尖碑的頂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頂。人們在安置方尖碑時還開發出了它的另一個功用:它成為了一個巨形日晷的晷針,而協和廣場則成了“晷面”。每天隨著地轉日移,方尖碑的在協和廣場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時間,時間又一點一滴靜靜地凝集成歷史。

 

P1300534  

P1300527

P1300540

P1300545

P1300548

P1300549  

8瑪德蓮教堂L'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 (別名:馬德萊娜教堂)

位於巴黎第八區新古典主義風格,周圍是52根高20米的科林斯圓柱,原來是為了紀念拿破崙軍隊的榮耀。教堂所在地自從腓力二世時期即屬於巴黎主教,1182年,莫里斯主教沒收了當地的猶太會堂,改為教堂,主保聖人是抹大拉的馬利亞。1757年開始第一次設計,仿造榮軍院的巴洛克教堂,在拉丁十字平面上安放圓形穹頂,1763年4月3日國王舉行了奠基典禮,但是在1764年停工。1777年建築師去世,他的學生決定重新開始,拆除未完成的建築,縮短中殿,改為類似羅馬萬神殿的更為集中的設計。法國革命開始後,只有基礎和大柱廊已經完成,1797年唱詩班席位被拆毀,工程停止,進行關於建築用途的辯論:圖書館、公共宴會廳或市場。 1806年,拿破崙決定豎立一個紀念建築,「偉大軍隊光榮廟」(Temple de la Gloire de la Grande Armée),已有的基礎被拆毀,但是保留了立柱,重新開工。1808年凱旋門完成後,該廟的紀念意義減弱。拿破崙倒台後,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路易十八決定將這座建築改為天主教堂,山牆上雕刻了《最後的審判》,七月王朝將此作為對革命悔改的民族和解的紀念。1837年曾有建議將其作為火車站使用,但最終還是在1842年祝聖為一座教堂。祭壇上方的壁畫題為「基督教歷史」,表現基督教歷史上的關鍵人物。教堂屬於本篤會,現在仍舉行彌撒和時尚的婚禮。這座教堂有一台著名的管風琴

20130519-6孚日廣場220130519-6孚日廣場5

20130519-6孚日廣場20130519-6孚日廣場4P130057720130519-6孚日廣場1

9.弗日廣場

 

IMG_7724

10.雨果紀念館

 

P1300584

11.蘇利宅邸

 

20130519-6孚日廣場820130519-6孚日廣場7   

Chez Clement(鍋子餐廳),是連鎖餐廳。這餐算是我們抵達巴黎後比較正式的一餐,菜單有英文法文,服務生也可稍通英文,基本上點菜並不難,而我也很喜歡請服務生推薦,因為肚子餓了,懶得為菜單傷神。今天點的都很好吃喔,尤其那鴨腿,真是讚呀,也開啟了我對法國鴨腿的好感,之後幾天也點了好幾次呢!而右下圖那道甜點叫做"floating island",很特別,第一次見到,白色部分為蛋白霜體淋糖漿,而狀似煉乳的黃色液體應為奶類,味道清甜,還蠻好吃的,也是特別的嘗試,但可能飽了,吃到最後便起膩。整體而言,這家,我喜歡,好吃,服務也親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nnn 的頭像
    yennn

    Yen's 好好生活。好生活

    y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